首页 资讯 正文

潍坊昌乐:鄌郚小镇何以年产电吉他200万把?

体育正文 77 0

潍坊昌乐:鄌郚小镇何以年产电吉他200万把?

潍坊昌乐:鄌郚小镇何以年产电吉他200万把?

从贴牌代工到打造自主品牌,从传统制造到智能(zhìnéng)生产,已有50多年吉他制造史的潍坊市昌乐县鄌郚(wú)镇正通过技术创新赋能、智能制造升级和品牌战略出海等多重路径(lùjìng),为传统特色产业发展注入(zhùrù)新动能,调校出高质量发展的“新音准”。 走进现代化(xiàndàihuà)的电吉他生产车间,轰鸣的数控机床(shùkòngjīchuáng)将(jiāng)一块块椴木原料精准雕琢成流畅的琴身轮廓。不远处的机械臂细致地为琴颈抛光打磨,喷涂机器人将渐变蓝、复古酒红等色彩均匀覆盖至琴身。透过(tòuguò)厂房窗户望去,生产好的吉他正在(zhèngzài)装车,它们将通过港口、航空物流运送到全球市场。 这是日前在“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wú)镇的见闻。鄌郚这座小镇,总人口不过8万,却年产电吉他200万把、配件500万套,占(zhàn)全国电吉他产量的四成、全球产量的三成(sānchéng),远销(yuǎnxiāo)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收入超过10亿元。 从“代工贴牌”向“自创品牌(pǐnpái)”蜕变 “4条柜(guì)子刚发走,又接到8条柜子的新订单,现在订单都排到半年后了。”4月9日,鄌郚镇昌韵达(dá)乐器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建军向记者展示最新的订单数据。在这个以“柜”(每柜1100把~1500把)为计量单位的吉他小镇,80%以上的产品都漂洋过海(piāoyángguòhǎi)销往国际市场,电吉他全年出口(chūkǒu)总额达8.5亿元(yìyuán)。 鄌郚镇的吉他产业起步于20世纪(shìjì)70年代。最初,该镇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灵活机制,主营代工生产(shēngchǎn),为国内外品牌加工吉他。 “过度依赖代工,大部分利润被品牌(pǐnpái)商拿走,产品同质化又导致企业陷入低价竞争。”昌乐县乐器行业协会党总支书记玄海云直言,“光靠拼价格、拼产量,路(lù)只会越(yuè)走越窄。转型升级,打造自主品牌,势在必行(shìzàibìxíng)。” 2006年,鄌郚镇第一个本土吉他(jítā)品牌“雅特”(Eart)应运而生(yìngyùnérshēng)。“品牌注册第一年(dìyīnián),我们跑遍全国,只卖出300把。参加乐器展,采购商听说我们是自主品牌,连样品都不愿拿。”雅特乐器品牌创始人赵卫国(zhàowèiguó)坦言创业艰难。但这也开启了鄌郚吉他从“代工贴牌”向“自创品牌”的战略性蜕变(tuìbiàn)。 “以前是按客户要求生产,现在我们能根据市场反馈,主动设计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de)(de)(de)产品。”赵卫国表示,自创品牌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带来了直接面向市场的机会。这种转变的价值是实实在在的。“代加工一把吉他的利润率通常在20%左右,而自主品牌产品的利润率可达30%以上。”玄海云补充道,批量化(huà)生产的电吉他平均每把能卖到三四百元(sānsìbǎiyuán),而定制化产品,每把价格(jiàgé)在2000元到1万元(wànyuán)之间,有的单价甚至能达到10万元。 “雅特”的(de)成功(chénggōng)点燃了全镇(zhèn)的创牌热情。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鄌郚镇陆续培育出“雅特”“德鲁拉”“大树”等40余个本土品牌。2023年底,“鄌郚吉他”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fābù),所有符合标准的吉他企业均可共享这一品牌,实现从“单打独斗”转向(zhuǎnxiàng)“抱团发展”。 在鄌郚镇(zhèn),存在着(zhe)一种特殊的“人力共享”现象——一名工人往往同时服务多家吉他工厂。 人力成本在电吉他总成本中占据“大头”。赵卫国(zhàowèiguó)算过一笔账:“相比建厂初期,工人工资上涨了约10倍。现在生产一把电吉他,仅人力成本就(jiù)接近500元。”更棘手的是,抛光、调音等核心工序对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不愿进厂,老工人逐渐退出(tuìchū),一些(yīxiē)企业陷入“用工(yònggōng)荒”。 劳动力短缺与成本(chéngběn)上涨的双重压力,倒逼鄌郚的吉他企业寻求破局之道(zhīdào)。近年来,加大设备更新投入,拥抱自动化、智能化成为越来越(yuèláiyuè)多企业的选择。 在昌韵达智能车间,数控机床与机械臂正高效运转,替代了传统手工打磨、琴体(qíntǐ)雕刻等(děng)环节。“智能化改造让生产一致性(yízhìxìng)提升90%,产品(chǎnpǐn)不良率接近0。”车间负责人刘继成表示,通过物联网(liánwǎng)系统实时监控生产数据,企业能精准控制每道工序的误差,实现从“人控”到“智控”的跨越。 技术突破不仅发生在生产端。雅特乐器近两年推出的指板弧度优化技术,重新定义了吉他的设计标准(shèjìbiāozhǔn)。指板弧度直接影响演奏时手指(shǒuzhǐ)按弦的舒适度(shūshìdù)与灵活性,雅特团队通过3D建模+人体工学分析,在降低弦高的同时,采用渐变(jiànbiàn)式(shì)弧度过渡,减少手指按弦所需力度,提升音准稳定性。 “新质生产力的注入,正推动鄌郚(wú)吉他产业向技术密集型(mìjíxíng)、知识密集型转变。”玄海云总结道,“通过智能化改造提质增效,通过新材料应用拓展产品边界,通过强化研发设计提升附加值,这一系列变革,正帮助鄌郚吉他逐步摆脱低端竞争,构建(gòujiàn)起(qǐ)更坚实的核心竞争力。” 小镇(xiǎozhèn)与全球的双向奔赴 近几年来,鄌郚镇电吉他的海外订单量激增,迪声乐器厂老板刘迪对此印象深刻。“一个从2016年开始合作的客户,年订单量通常(tōngcháng)在1000把(bǎ)到2000把之间,2020年却猛增至(zhì)8万把。” 2020年6月,雅特乐器入驻海外某电商平台,其刚上市的无头电吉他凭借轻量化(qīngliànghuà)设计和流行音色优势,迅速(xùnsù)成为平台爆款。 “无头吉他目前仍占企业总产量(zǒngchǎnliàng)的40%,这(zhè)也得益于我们的海外推广策略。”赵卫国介绍说,雅特构建起“双线联动”推广体系,线下通过阿纳(ānà)海姆国际乐器展等平台展示产品,线上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产品测评与品牌故事。2024年主办首届(shǒujiè)“雅特杯”国际电吉他视频大赛(dàsài),吸引全球3000余名选手参与,将品牌进一步推向(tuīxiàng)国际舞台。 昌乐县各级政府部门和昌乐县乐器行业协会也为(wèi)企业出海提供(tígōng)了有力支持。鄌郚镇连续举办产学研高峰论坛,促成与四川音乐学院等(děng)50余所高校(gāoxiào)的产学研合作,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在数字化转型(zhuǎnxíng)方面,通过“跨境电商综试区+海外(hǎiwài)仓”模式,搭建起涵盖海关、物流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产业从传统B2B向(xiàng)B2C转型。目前全镇跨境电商企业达300余家,在1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8个海外仓及21家代理商,形成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 如今,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鄌郚吉他将目光投向(tóuxiàng)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通过设立(shèlì)海外工作室、注册当地品牌等方式积极布局。 “今年我们将重点突破(tūpò)高端制造,加大创新投入,进行智能化(huà)改造,推动鄌(táng)郚乐器向高端化、定制化方向升级。”玄海云说,昌乐县乐器行业协会(hángyèxiéhuì)将深化“乐器+文化”品牌战略,让鄌郚吉他在全球奏响更动听的中国乐章。 (大众新闻记者(xīnwénjìzhě) 张鹏 通讯员 吉翔)
潍坊昌乐:鄌郚小镇何以年产电吉他200万把?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