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守护生态瑰宝 激活发展动能
走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守护生态瑰宝 激活发展动能
走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守护生态瑰宝 激活发展动能石家庄都市圈(quān)不仅填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zhànlüè)中华北区域无国家级都市圈的空白,还(hái)被赋予了“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撑”等重要使命。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jìzhě)简宏妮 编辑顾佳贇
石家庄,一列复兴号标准动车组正飞驰通过(tōngguò)太行山区的石太客运专线
在近年来国家级(guójiājí)都市圈建设稳慎推进的背景下,石家庄(shíjiāzhuāng)都市圈成为2025年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
3月26日,首届石家庄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召开(zhàokāi),石家庄都市圈建设正式(zhèngshì)启动(qǐdòng)。会上,河北石家庄、衡水、邢台、定州和辛集5个都市圈成员城市(chéngshì),以及山西阳泉市、昔阳县两个都市圈辐射联动城市,共谋同城化发展大计。
4月27日,石家庄(shíjiāzhuāng)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项目之一(zhīyī)的(de)衡昔高速(gāosù)公路(平赞高速公路至嶂石岩互通段)建成通车。衡昔高速公路通车,使山西中部和河北中南部地区新增一条高速便捷通道,对完善区域公路网结构,增强港口与腹地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石家庄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对冀中南(jìzhōngnán)地区快速隆起将发挥显著带动作用(zuòyòng)。”河北开放大学校长田学斌表示。
“石家庄都市圈的建设和(hé)发展,不仅有利于更好发挥(fāhuī)省会石家庄的引领辐射作用,优化区域资源要素配置(pèizhì),促进生产(shēngchǎn)要素与创新要素合理流动,而且有利于提升冀中南区域整体实力,支撑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jiàoshòu)曹贤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3月,石家庄市(shì)在河北省发展改革(gǎigé)委的(wěide)指导下,启动(qǐdòng)石家庄都市圈规划(guīhuà)编制工作(biānzhìgōngzuò),成立了由河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和石家庄市长任双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专班,组队先后赴6省23市调研学习,召开各类座谈咨询会90余次。2025年1月17日,《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至此,石家庄都市圈成为华北地区(huáběidìqū)首个、全国第17个国家级都市圈。
翻开《规划》,1.65万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1632万常住人口的规模,放在全国都市(dūshì)(dūshì)圈版图中显得较为“袖珍”。从经济数据看,2024年,石家庄(shíjiāzhuāng)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3.4亿元,相当于天津(tiānjīn)的45.51%,尚(shàng)不及(jí)北京的1/6。与已获批的其他国家级都市圈相比,石家庄都市圈在地理范围、人口规模、成员结构及核心城市经济能级上存在一定差距。
相比之下,南京(nánjīng)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liǎngshěng),包含南京、镇江、扬州、芜湖等8市,总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武汉都市圈覆盖鄂东九城,包含武汉、黄石(huángshí)、鄂州、黄冈等9市,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
然而,“小圈”却肩负大使命。石家庄都市圈不仅填补了(le)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华北区域无国家级都市圈的空白,还被赋予(fùyǔ)了“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撑(zhīchēng)”等重要使命。
“长期以来,核心城市石家庄的(de)经济首位度不足,其(qí)辐射区域缺乏中等城市衔接,城市等级规模(guīmó)断层明显。石家庄都市圈的诞生,本质是京津冀协同(xiétóng)发展从‘单极辐射’向‘网络协同’的转型。”曹贤忠表示。
业内专家认为,“小圈”亦有独特优势。相比动辄需要跨省协调的大都市圈,石家庄(shíjiāzhuāng)都市圈全境位于河北省内,行政壁垒较小。“通过整合(zhěnghé)资源、优化配置,石家庄都市圈将显著(xiǎnzhù)提升冀中南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jìngzhēnglì)和发展影响力,成为拉动冀中南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fùlǐshìzhǎn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石家庄都市圈尽管规模较小,但其战略定位清晰(qīngxī)。
培育冀中南地区经济增长极,进而推动(tuīdòng)解决京津(jīngjīn)冀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小圈”撬动“大协同”有很大(hěndà)想象空间。“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可发挥京津的资金、技术(jìshù)和品牌优势,石家庄都市圈的土地、资源(zīyuán)和市场优势,实现两者(liǎngzhě)共同发展。还可通过共建开发区、创新飞地等模式推动二者创新资源合作,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曹贤忠说。
在冀中南平原上,衡昔高速公路嶂(zhàng)石岩收费站崭新的ETC专用车道与混合车道整齐排列,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shísù)100公里的通衢大道,将石家庄市区至(qūzhì)嶂石岩景区的车程缩短了20分钟。
衡昔高速公路(gāosùgōnglù)总投资168亿元,不仅串联起(qǐ)石家庄、赵县、高邑、赞皇四地,更构建起冀中南与中原经济区的快速通道。
“《规划》提出统筹推进能源、水利(shuǐlì)、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包括推进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道路(dàolù)建设等,这些举措将极大地提升区域(qūyù)交通便利性和经济活力。”曹贤忠说(shuō)。
石家庄市交通运输局一级调研员朱增奇介绍,2025年一季度,石家庄全市交通运输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yìyuán),超额完成省级下达(xiàdá)季度任务(rènwù)目标7个(gè)百分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及投资完成率均位于河北省前列。
交通网络的完善直接激活了要素流动。4月21日,石家庄国际陆港内(nèi)一片繁忙景象(jǐngxiàng),叉车正在卸载(xièzǎi)货物、卡车排队将暂存的汽车运出陆港、一列中欧班列鸣笛出行(chūxíng)。中欧班列的高效开行为“京津冀制造”和相关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助力。
石家庄国际陆港(lùgǎng)位于石家庄市高邑县,与邢台市临城县(línchéngxiàn)相邻。京港澳、衡昔两条高速在县域穿越并均(jūn)设有出入口,107、339两条国道在县内纵横交会,京广高铁(gāotiě)、京广铁路纵贯南北并分别设站,不断升级的交通网络让这片区域拥有发展国际陆港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石家庄国际陆港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6月29日石家庄国际陆港首开直达俄罗斯莫斯科的中欧(zhōngōu)班列(bānliè),全年开行(kāixíng)中欧班列4列,此后连续6年,每年开行中欧班列均(jūn)大幅增长。2025年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302列,同比增长239%。
如果说高速公路是(shì)区域循环的(de)“大动脉”,轨道交通则是都市圈融合的“神经末梢”。在(zài)石家庄东站施工现场,石衡沧港城际铁路的接触网支柱(zhīzhù)正以每天(měitiān)300米的速度延伸,这条设计时速250公里的铁路线,将与既有京广高铁、在建雄商高铁形成“黄金三角”,构建起覆盖石家庄都市圈的“1小时通勤圈”。
工作日清晨(qīngchén),石家庄市民赵先生从(cóng)(cóng)位于裕华区玫瑰湾小区的家中出发,前往新百广场附近的公司上班。早高峰时间,8公里的路程不算远,为了准时赶到,赵先生选择了地铁,从小区附近的孙村站(zhàn)乘坐地铁3号线,半小时(bànxiǎoshí)就能到达公司楼下。周末,赵先生一家从孙村站乘坐地铁往东到达乐乡站,去看望住在藁城(gǎochéng)区的父母,路上同样只要半小时。
据石家庄(shíjiāzhuāng)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未来石家庄地铁(dìtiě)将拓展至全市域,并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上增加市域(郊)铁路系统,构建“小方格、大放射(fàngshè)”的两网互联格局。
交通重构时空距离,也重构心理距离。在鹿泉(lùquán)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某电子企业生产线24小时运转,其产品通过石太客运专线4小时可达(dá)北京中关村,6小时可达天津(tiānjīn)滨海新区。“过去研发团队(tuánduì)在京津,生产基地在石家庄,高铁(gāotiě)让双城、三城变成了‘同城记’。”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交通破壁促进区域内部融合(rónghé),也提升了区域对外开放的能级。如今的石家庄机场打造了“三个圈”:200公里空巴(kōngbā)联运辐射(fúshè)圈、200公里至500公里空铁联运辐射圈、500公里以上(yǐshàng)中转联程辐射圈。
河北机场(jīchǎng)管理(guǎnlǐ)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公司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为1225.7万人次和6.9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6%、12.4%。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中转旅客量、空铁联运(liányùn)旅客量双双突破100万人次,其中中转旅客量首次(shǒucì)突破100万人次,达(dá)128.9万人次。
“基础设施硬联通是(shì)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制度软环境的对接。”曹贤忠说。“比如(bǐrú),跨市域、省域‘断头路’打通了,还要解决跨区域公交‘一卡通’覆盖率不足(bùzú)等问题,一系列现实难题(nántí)考验的都是治理智慧。”
2月13日,一辆6.8米长的(de)大货车满载用于水上飞船(fēichuán)的玻璃钢,驶入位于邢台经济开发区的河北智跑游乐设备制造(zhìzào)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跑公司”)。
“这些玻璃钢材料采购(cǎigòu)自衡水。此外,我们的产品原料(yuánliào)还包括永年的紧固件、邯钢的钢板、保定的索具以及石家庄的锻造件。”智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来自不同城市(chéngshì)的优质资源,共同支撑(zhīchēng)了企业的产品制造。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gòujiàn),离不开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石家庄(shíjiāzhuāng)都市(dūshì)圈将构建‘一核两极、两圈两廊’的空间格局,这种布局将促进区域内邢台、衡水等(děng)城市与石家庄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曹贤忠说。
2023年3月16日, 工人在河北省邢台经济开发区一家外贸企业生产(shēngchǎn)车间工作(骆学峰/摄(shè))
根据《规划》,石家庄市(shíjiāzhuāngshì)作为“一核”,即中心城市(chéngshì),其集聚与辐射能力关系着都市圈的整体活力,“两极”即邢台市、衡水市。《规划》提出,着力优化石家庄“一主、四辅、两带”城市空间格局,提升(tíshēng)其创新策源、产业引领(yǐnlǐng)、资源组织、辐射带动(dàidòng)和服务保障功能,打造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一主”即石家庄主城区,“四辅”即鹿泉组团、栾城组团、藁城组团、空港组团,“两带”即滹沱河经济带、太行山(tàihángshān)生态(shēngtài)带。
除了内部(nèibù)分工协同,更好建设(jiànshè)京津产业转移科技(kējì)转化承接地,也是石家庄都市圈(quān)的重要使命。《规划》提出,完善与京津常态化产业对接机制,提升重点产业合作平台(píngtái)(píngtái)承接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坚强配套能力、综合成本优势强的产业园区。积极对接中关村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和京津高校及科研机构,在石家庄都市圈建设一批技术创新(jìshùchuàngxīn)孵化平台和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在“京津研发+河北转化”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产品(chǎnpǐn)的成功研发,离不开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南开大学等京津(jīngjīn)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近日,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yǒuxiàngōngsī)董事长徐兰举展示了公司研制的重组Ⅱ型、Ⅲ型、Ⅳ型人源化胶原蛋白。
在石家庄市国际(guójì)生物医药园,越来越(yuèláiyuè)多的生物医药类项目成功实现了“京津研发、石家庄转化”。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石家庄都市圈(quān)的建设发展,这种承接能级将进一步提升。
围绕石家庄都市圈与雄安新区联动(liándòng)发展,《规划》划出重点:以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gāoduān)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chǎnyè)为重点,加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先进材料等技术缺失和技术短板(duǎnbǎn)领域合作;积极开展软件和信息服务(fúwù)、空天信息、先进算力、基因与细胞等领域战略合作,抢占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shēngchǎnlì)。
从(cóng)更广阔的视野看石家庄都市(dūshì)圈,沿京广线综合发展廊道向北链接雄安新区,向南贯通中原经济区;沿石黄线综合发展廊道东接沿海港口,西联山西(shānxī)、内蒙古,由此构建起的“十字形”产业传导带,无疑将为石家庄都市圈发展注入(zhùrù)蓬勃新动能。
“从发展趋势看,都市(dūshì)圈往往会(huì)从协调化逐步走向一体化乃至同城化,在(zài)此过程中,圈内各行政主体将通过(tōngguò)建立更科学更有效的协作模式,在区域层面更好地整合优化各类资源要素,使得同样的投入能够(nénggòu)产生多倍回报。”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栋表示,都市圈内的成员都将受益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带来的红利,从而(cóngér)打造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区域经济体。
随着石家庄(shíjiāzhuāng)都市圈各项发展举措加速落地,都市圈协同效应日渐显露。邢台市(xíngtáishì)依托装备制造产业(chǎnyè)基础,正与石家庄共建“京广线智能制造带”;衡水市利用空域资源优势,在低空经济领域(lǐngyù)形成特色集群。在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药康生物科技公司的基因疾病生物模型生产线(shēngchǎnxiàn)全速运转,其产品借力京津冀协同创新通道进入北京科研机构,形成“研发在京津、转化在石家庄、配套(pèitào)在周边”的产业生态。
(本文刊载(kānzǎi)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1期(qī),总第934期)

石家庄都市圈(quān)不仅填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zhànlüè)中华北区域无国家级都市圈的空白,还(hái)被赋予了“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撑”等重要使命。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jìzhě)简宏妮 编辑顾佳贇

石家庄,一列复兴号标准动车组正飞驰通过(tōngguò)太行山区的石太客运专线
在近年来国家级(guójiājí)都市圈建设稳慎推进的背景下,石家庄(shíjiāzhuāng)都市圈成为2025年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
3月26日,首届石家庄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召开(zhàokāi),石家庄都市圈建设正式(zhèngshì)启动(qǐdòng)。会上,河北石家庄、衡水、邢台、定州和辛集5个都市圈成员城市(chéngshì),以及山西阳泉市、昔阳县两个都市圈辐射联动城市,共谋同城化发展大计。
4月27日,石家庄(shíjiāzhuāng)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项目之一(zhīyī)的(de)衡昔高速(gāosù)公路(平赞高速公路至嶂石岩互通段)建成通车。衡昔高速公路通车,使山西中部和河北中南部地区新增一条高速便捷通道,对完善区域公路网结构,增强港口与腹地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石家庄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对冀中南(jìzhōngnán)地区快速隆起将发挥显著带动作用(zuòyòng)。”河北开放大学校长田学斌表示。
“石家庄都市圈的建设和(hé)发展,不仅有利于更好发挥(fāhuī)省会石家庄的引领辐射作用,优化区域资源要素配置(pèizhì),促进生产(shēngchǎn)要素与创新要素合理流动,而且有利于提升冀中南区域整体实力,支撑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jiàoshòu)曹贤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3月,石家庄市(shì)在河北省发展改革(gǎigé)委的(wěide)指导下,启动(qǐdòng)石家庄都市圈规划(guīhuà)编制工作(biānzhìgōngzuò),成立了由河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和石家庄市长任双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专班,组队先后赴6省23市调研学习,召开各类座谈咨询会90余次。2025年1月17日,《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至此,石家庄都市圈成为华北地区(huáběidìqū)首个、全国第17个国家级都市圈。
翻开《规划》,1.65万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1632万常住人口的规模,放在全国都市(dūshì)(dūshì)圈版图中显得较为“袖珍”。从经济数据看,2024年,石家庄(shíjiāzhuāng)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3.4亿元,相当于天津(tiānjīn)的45.51%,尚(shàng)不及(jí)北京的1/6。与已获批的其他国家级都市圈相比,石家庄都市圈在地理范围、人口规模、成员结构及核心城市经济能级上存在一定差距。
相比之下,南京(nánjīng)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liǎngshěng),包含南京、镇江、扬州、芜湖等8市,总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武汉都市圈覆盖鄂东九城,包含武汉、黄石(huángshí)、鄂州、黄冈等9市,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
然而,“小圈”却肩负大使命。石家庄都市圈不仅填补了(le)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华北区域无国家级都市圈的空白,还被赋予(fùyǔ)了“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撑(zhīchēng)”等重要使命。
“长期以来,核心城市石家庄的(de)经济首位度不足,其(qí)辐射区域缺乏中等城市衔接,城市等级规模(guīmó)断层明显。石家庄都市圈的诞生,本质是京津冀协同(xiétóng)发展从‘单极辐射’向‘网络协同’的转型。”曹贤忠表示。
业内专家认为,“小圈”亦有独特优势。相比动辄需要跨省协调的大都市圈,石家庄(shíjiāzhuāng)都市圈全境位于河北省内,行政壁垒较小。“通过整合(zhěnghé)资源、优化配置,石家庄都市圈将显著(xiǎnzhù)提升冀中南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jìngzhēnglì)和发展影响力,成为拉动冀中南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fùlǐshìzhǎn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石家庄都市圈尽管规模较小,但其战略定位清晰(qīngxī)。
培育冀中南地区经济增长极,进而推动(tuīdòng)解决京津(jīngjīn)冀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小圈”撬动“大协同”有很大(hěndà)想象空间。“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可发挥京津的资金、技术(jìshù)和品牌优势,石家庄都市圈的土地、资源(zīyuán)和市场优势,实现两者(liǎngzhě)共同发展。还可通过共建开发区、创新飞地等模式推动二者创新资源合作,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曹贤忠说。
在冀中南平原上,衡昔高速公路嶂(zhàng)石岩收费站崭新的ETC专用车道与混合车道整齐排列,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shísù)100公里的通衢大道,将石家庄市区至(qūzhì)嶂石岩景区的车程缩短了20分钟。
衡昔高速公路(gāosùgōnglù)总投资168亿元,不仅串联起(qǐ)石家庄、赵县、高邑、赞皇四地,更构建起冀中南与中原经济区的快速通道。
“《规划》提出统筹推进能源、水利(shuǐlì)、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包括推进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道路(dàolù)建设等,这些举措将极大地提升区域(qūyù)交通便利性和经济活力。”曹贤忠说(shuō)。
石家庄市交通运输局一级调研员朱增奇介绍,2025年一季度,石家庄全市交通运输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yìyuán),超额完成省级下达(xiàdá)季度任务(rènwù)目标7个(gè)百分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及投资完成率均位于河北省前列。
交通网络的完善直接激活了要素流动。4月21日,石家庄国际陆港内(nèi)一片繁忙景象(jǐngxiàng),叉车正在卸载(xièzǎi)货物、卡车排队将暂存的汽车运出陆港、一列中欧班列鸣笛出行(chūxíng)。中欧班列的高效开行为“京津冀制造”和相关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助力。
石家庄国际陆港(lùgǎng)位于石家庄市高邑县,与邢台市临城县(línchéngxiàn)相邻。京港澳、衡昔两条高速在县域穿越并均(jūn)设有出入口,107、339两条国道在县内纵横交会,京广高铁(gāotiě)、京广铁路纵贯南北并分别设站,不断升级的交通网络让这片区域拥有发展国际陆港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石家庄国际陆港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6月29日石家庄国际陆港首开直达俄罗斯莫斯科的中欧(zhōngōu)班列(bānliè),全年开行(kāixíng)中欧班列4列,此后连续6年,每年开行中欧班列均(jūn)大幅增长。2025年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302列,同比增长239%。
如果说高速公路是(shì)区域循环的(de)“大动脉”,轨道交通则是都市圈融合的“神经末梢”。在(zài)石家庄东站施工现场,石衡沧港城际铁路的接触网支柱(zhīzhù)正以每天(měitiān)300米的速度延伸,这条设计时速250公里的铁路线,将与既有京广高铁、在建雄商高铁形成“黄金三角”,构建起覆盖石家庄都市圈的“1小时通勤圈”。
工作日清晨(qīngchén),石家庄市民赵先生从(cóng)(cóng)位于裕华区玫瑰湾小区的家中出发,前往新百广场附近的公司上班。早高峰时间,8公里的路程不算远,为了准时赶到,赵先生选择了地铁,从小区附近的孙村站(zhàn)乘坐地铁3号线,半小时(bànxiǎoshí)就能到达公司楼下。周末,赵先生一家从孙村站乘坐地铁往东到达乐乡站,去看望住在藁城(gǎochéng)区的父母,路上同样只要半小时。
据石家庄(shíjiāzhuāng)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未来石家庄地铁(dìtiě)将拓展至全市域,并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上增加市域(郊)铁路系统,构建“小方格、大放射(fàngshè)”的两网互联格局。
交通重构时空距离,也重构心理距离。在鹿泉(lùquán)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某电子企业生产线24小时运转,其产品通过石太客运专线4小时可达(dá)北京中关村,6小时可达天津(tiānjīn)滨海新区。“过去研发团队(tuánduì)在京津,生产基地在石家庄,高铁(gāotiě)让双城、三城变成了‘同城记’。”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交通破壁促进区域内部融合(rónghé),也提升了区域对外开放的能级。如今的石家庄机场打造了“三个圈”:200公里空巴(kōngbā)联运辐射(fúshè)圈、200公里至500公里空铁联运辐射圈、500公里以上(yǐshàng)中转联程辐射圈。
河北机场(jīchǎng)管理(guǎnlǐ)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公司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为1225.7万人次和6.9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6%、12.4%。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中转旅客量、空铁联运(liányùn)旅客量双双突破100万人次,其中中转旅客量首次(shǒucì)突破100万人次,达(dá)128.9万人次。
“基础设施硬联通是(shì)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制度软环境的对接。”曹贤忠说。“比如(bǐrú),跨市域、省域‘断头路’打通了,还要解决跨区域公交‘一卡通’覆盖率不足(bùzú)等问题,一系列现实难题(nántí)考验的都是治理智慧。”
2月13日,一辆6.8米长的(de)大货车满载用于水上飞船(fēichuán)的玻璃钢,驶入位于邢台经济开发区的河北智跑游乐设备制造(zhìzào)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跑公司”)。
“这些玻璃钢材料采购(cǎigòu)自衡水。此外,我们的产品原料(yuánliào)还包括永年的紧固件、邯钢的钢板、保定的索具以及石家庄的锻造件。”智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来自不同城市(chéngshì)的优质资源,共同支撑(zhīchēng)了企业的产品制造。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gòujiàn),离不开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石家庄(shíjiāzhuāng)都市(dūshì)圈将构建‘一核两极、两圈两廊’的空间格局,这种布局将促进区域内邢台、衡水等(děng)城市与石家庄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曹贤忠说。

2023年3月16日, 工人在河北省邢台经济开发区一家外贸企业生产(shēngchǎn)车间工作(骆学峰/摄(shè))
根据《规划》,石家庄市(shíjiāzhuāngshì)作为“一核”,即中心城市(chéngshì),其集聚与辐射能力关系着都市圈的整体活力,“两极”即邢台市、衡水市。《规划》提出,着力优化石家庄“一主、四辅、两带”城市空间格局,提升(tíshēng)其创新策源、产业引领(yǐnlǐng)、资源组织、辐射带动(dàidòng)和服务保障功能,打造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一主”即石家庄主城区,“四辅”即鹿泉组团、栾城组团、藁城组团、空港组团,“两带”即滹沱河经济带、太行山(tàihángshān)生态(shēngtài)带。
除了内部(nèibù)分工协同,更好建设(jiànshè)京津产业转移科技(kējì)转化承接地,也是石家庄都市圈(quān)的重要使命。《规划》提出,完善与京津常态化产业对接机制,提升重点产业合作平台(píngtái)(píngtái)承接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坚强配套能力、综合成本优势强的产业园区。积极对接中关村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和京津高校及科研机构,在石家庄都市圈建设一批技术创新(jìshùchuàngxīn)孵化平台和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在“京津研发+河北转化”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产品(chǎnpǐn)的成功研发,离不开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南开大学等京津(jīngjīn)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近日,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yǒuxiàngōngsī)董事长徐兰举展示了公司研制的重组Ⅱ型、Ⅲ型、Ⅳ型人源化胶原蛋白。
在石家庄市国际(guójì)生物医药园,越来越(yuèláiyuè)多的生物医药类项目成功实现了“京津研发、石家庄转化”。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石家庄都市圈(quān)的建设发展,这种承接能级将进一步提升。
围绕石家庄都市圈与雄安新区联动(liándòng)发展,《规划》划出重点:以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gāoduān)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chǎnyè)为重点,加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先进材料等技术缺失和技术短板(duǎnbǎn)领域合作;积极开展软件和信息服务(fúwù)、空天信息、先进算力、基因与细胞等领域战略合作,抢占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shēngchǎnlì)。
从(cóng)更广阔的视野看石家庄都市(dūshì)圈,沿京广线综合发展廊道向北链接雄安新区,向南贯通中原经济区;沿石黄线综合发展廊道东接沿海港口,西联山西(shānxī)、内蒙古,由此构建起的“十字形”产业传导带,无疑将为石家庄都市圈发展注入(zhùrù)蓬勃新动能。
“从发展趋势看,都市(dūshì)圈往往会(huì)从协调化逐步走向一体化乃至同城化,在(zài)此过程中,圈内各行政主体将通过(tōngguò)建立更科学更有效的协作模式,在区域层面更好地整合优化各类资源要素,使得同样的投入能够(nénggòu)产生多倍回报。”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栋表示,都市圈内的成员都将受益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带来的红利,从而(cóngér)打造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区域经济体。
随着石家庄(shíjiāzhuāng)都市圈各项发展举措加速落地,都市圈协同效应日渐显露。邢台市(xíngtáishì)依托装备制造产业(chǎnyè)基础,正与石家庄共建“京广线智能制造带”;衡水市利用空域资源优势,在低空经济领域(lǐngyù)形成特色集群。在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药康生物科技公司的基因疾病生物模型生产线(shēngchǎnxiàn)全速运转,其产品借力京津冀协同创新通道进入北京科研机构,形成“研发在京津、转化在石家庄、配套(pèitào)在周边”的产业生态。
(本文刊载(kānzǎi)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1期(qī),总第934期)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