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乡村行·看振兴)“正北芪之乡”:千年草本焕活力 药材生“金”富农家

体育正文 90 0

(乡村行·看振兴)“正北芪之乡”:千年草本焕活力 药材生“金”富农家

(乡村行·看振兴)“正北芪之乡”:千年草本焕活力 药材生“金”富农家

中新网呼和浩特6月16日电 题:“正北芪之乡”:千年草本焕活力 药材生(shēng)“金”富农家(jiā) 小小的叶片排队一样整整齐齐地“站(zhàn)”在细细的枝条上,花朵一串串挂在叶子(yèzi)旁边,花瓣像极了古代的环佩……6月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得胜沟乡的山坡上,成片的黄芪迎风摇曳(yáoyè)。 “立夏开始喝(hē)姜茶,三伏就喝黄芪(huángqí)粥。夏天是食用黄芪最多的季节。”得胜(déshèng)沟乡黑沙兔村黄芪种植合作社种植户刘太宏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的黄芪长势非常好。” 图为夏季,武川县(wǔchuānxiàn)成片的黄芪长势正好。(资料(zīliào)图) 武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内蒙古武川县地处北纬40°,是黄芪黄金种植带。这里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透气性好,富含多种矿物质。当地种植的黄芪,根条粗壮(cūzhuàng)、粉质充足,药用成分含量极高。药材典籍中记载,武川县是黄芪的主要(zhǔyào)产地,清末民初已获(yǐhuò)“正北(zhèngběi)芪之乡”之美称。 2022年(nián)起,刘太宏开始种植黄芪,由(yóu)于市场上的黄芪价格稳定,他的收入也十分可观。“我们的黄芪一般销往浙江、甘肃等地。”今年,刘太宏加入当地“企业+合作社+农户(nónghù)”的运作(yùnzuò)模式中,所产中药材由企业以订单方式收购,降低了(le)村民的投入和经营风险。这让他对今年的丰收更加有信心。 近年来,武川县黄芪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bùduànkuòdà),面积达10万多亩,成为当地农业(nóngyè)的重要支柱产业。 图为春天,种植户忙碌在田间开垦土地,准备(zhǔnbèi)种植黄芪。(资料(zīliào)图) 武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村(cūn)种植黄芪1500余亩,通过种植,村民(cūnmín)可以创收(chuàngshōu)80万元左右。”黑沙兔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乃亢说(shuō),“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多渠道增收致富,同时壮大村集体收入。” 走进武川县第一家规范化的中药(zhōngyào)饮片生产企业——内蒙古(nèiménggǔ)通用中药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分拣、晾晒黄芪,一派繁忙景象。 正在进行黄芪切片趁鲜加工的(de)工人李刚告诉(gàosù)记者:“黄芪种植加工全产业链,给我们提供了很(hěn)好的就业机会,能在家门口收获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也不错,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这家(zhèjiā)公司的负责人晓成介绍:“我们主要以‘自主种植+合作种植+订单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jīdì)建设,培育道地药材产业带。一方面(yìfāngmiàn)加大国际化品牌基地认证体系建设,提升药材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强化高标准定制化基地建设,逐步拓展细分市场(shìchǎng)。” 图为秋季,种植户收割黄芪(huángqí)。(资料图) 武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晓成说:“目前,我们与(yǔ)内蒙古医科大学联合,对黄芪(huángqí)红心病进行防治研究,依靠科技(kējì)的力量帮助农户解决病虫害问题;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科院联合开展黄芪种子资源利用保护与开发的课题研究,为武川黄芪提质增效(zēngxiào)。” 近些年,武川县建立了多个黄芪(huángqí)种植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同时,当地开发了黄芪切片、黄芪茶、黄芪提取物等多种产品(chǎnpǐn),延长产业链,提高(tígāo)了产品附加值。如今,武川黄芪已(yǐ)销往全国各地。 除黄芪外,武川县域内还有知母、甘草、黄芩、柴胡等各类野生药材200多种。当地(dāngdì)积极打造以黄芪为主(wéizhǔ)的中药材全产业链,预计(yùjì)项目带动就业1000人次。(完)
(乡村行·看振兴)“正北芪之乡”:千年草本焕活力 药材生“金”富农家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