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文化中国行丨每差50℃就得变配方 传承人用26年烧制出孔雀蓝釉

体育正文 293 0

文化中国行丨每差50℃就得变配方 传承人用26年烧制出孔雀蓝釉

文化中国行丨每差50℃就得变配方 传承人用26年烧制出孔雀蓝釉

琉璃是一种常用于古代宫殿、宝塔等建筑的装饰材料。山西是我国琉璃的主产地,琉璃烧制(shāozhì)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guójiājí)非物质文化遗产(wénhuàyíchǎn)名录。一起走进山西太原,了解古老(gǔlǎo)技艺创新传承的故事。

《礼乐华夏》展正在山西考古博物馆举行,首次公开展出(zhǎnchū)了多组新近出土的明代琉璃制品。山西高平市米山镇(shānzhèn)出土的一组琉璃俑,展现了明代中后期的生活状态和场景(chǎngjǐng)。这组琉璃俑器型丰富、种类多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民族融合研究所所长 白曙璋:我们看到不光(bùguāng)有单一色彩的(de)琉璃(liúlí)、黄绿釉的琉璃,同时还有难以制作的蓝紫色色调,代表了山西在明代甚至更早的元代,琉璃烧造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琉璃(liúlí)生产在山西分布广泛,山西的琉璃烧造始于北魏,至明清达到(dádào)鼎盛。琉璃制作,涵盖了备料、成型、素烧、施釉等多个环节,最终使得琉璃制品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效果。琉璃制作原料选用(xuǎnyòng)当地的坩子土,釉色常见黄(huáng)、绿、蓝、紫、黑、白等色,制作方法均为二次烧成,即先烧好素胎再(zài)上釉,然后烘烧成器。

琉璃烧制技艺在一代代匠人(jiàngrén)的(de)口口相传中得以延续,由于时代的变迁,技艺中的孔雀蓝釉的制作却不幸失传。20世纪80年代,当时40多岁的传承人葛原生,开启了尝试恢复孔雀蓝釉的探索之(zhī)路。

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葛原生:我在探索中发现,每差50℃,就得变一个配方,完全把它吃透(chītòu),我用了(le)26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葛(gé)原生和徒弟苏永军终于成功烧制出孔雀蓝。随着时代的发展,琉璃烧制技艺也在不断创新中传承,如今(rújīn),琉璃的应用也从传统的建筑领域拓展到了文创领域,琉璃制匾、摆件(bǎijiàn)等等琉璃制品走进了人们(rénmen)的日常生活。此外,通过常态化开展非遗进高校、定期举办研学讲座、建立(jiànlì)创新工作室(gōngzuòshì)等举措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创新传承的队伍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山西大学项目负责人 伊宝:把琉璃工艺和新型设计融合(rónghé)起来进行发展,让琉璃进入每一个(yígè)人生活空间(shēnghuókōngjiān)当中。我们非遗保护之路或者琉璃烧制技艺传承之路将会(huì)走得更远更久更长。

(总台央视(yāngshì)记者 邓琦 山西台)

文化中国行丨每差50℃就得变配方 传承人用26年烧制出孔雀蓝釉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