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盛夏来临,海南城市如何消暑纳凉?

体育正文 299 0

盛夏来临,海南城市如何消暑纳凉?

盛夏来临,海南城市如何消暑纳凉?

■ 海南日报全媒体(méitǐ)记者 孙慧

通讯员(tōngxùnyuán) 苏军 尹建军

夏日里,在海口、三亚游玩了几天(jǐtiān),游客梁明发现,海南很多(hěnduō)地方通风条件(tiáojiàn)特别好,林荫道也很多,“在烈日下和在树底下或者建筑里完全是两种体感,没有想象中的热。”

“海南有一些(yīxiē)比较好的(de)避暑措施,比如说三亚动车站外的风雨连廊,可以遮阳挡雨;海口动车站的地下通道,避免了过马路(mǎlù)暴晒,我觉得这都是(shì)城市建设中民生理念的体现。”每周奔波于海口、三亚两座城市的市民洪春燕,对于两地交通枢纽位置的降温纳凉设施非常熟悉。

2024年以来,海南(hǎinán)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海口、三亚、儋州、澄迈等(děng)市县开展“清凉城市”建设(jiànshè)试点,以生态系统化(xìtǒnghuà)思维,从生态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布局等层面探索城市降温策略,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市民在海口友谊国贸(guómào)城连廊外延区域休憩。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达延 摄(shè)

优化冷源地,构建(gòujiàn)清凉廊道

高温天气(tiānqì)、夏秋季风、城市密集建设与空气湿度等(děng)多种因素叠加会造成高温问题,尤其是海口这样相对规模较大的(de)城市,常年存在“热岛效应”。

“城市(chéngshì)开发建设中会碰到冷源不完善、风廊不顺畅等情况,会形成‘热岛’的城市组团,这是城市热环境(huánjìng)优化工作的重点区域(qūyù)。”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工程师(gōngchéngshī)陈晓伟介绍,在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等单位牵头下,我省成立专家组研究了最(zuì)(zuì)热城市组团、最热城市街区、最热城市建筑形态与建造技术,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制定“清凉城市”规划技术导则,指导解决城市热环境问题。

如何解决城市里的“热岛效应”?我省彰显生态系统观念(guānniàn)和(hé)全局思维,统筹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和利用美丽(měilì)河湖建设、江河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优化、疏浚城市江河、湿地(shīdì)公园等冷源地系统,布局、构建清凉、通风的廊道,用顺应自然的方式,结合人工干预,减少城市密集区的热量(rèliàng)积蓄。

家住西海岸片区、工作在(zài)国兴大道附近的海口市民周明斌,明显感觉到夏天居住在这两个片区有着不同的体感。“我家毗邻五源河湿地公园,一开窗就能看到公园里(lǐ)的河流、绿树,明显感觉到家里(jiālǐ)风更(gèng)大些,更凉快些。”

水系贯通全城的三亚,则是结合美丽河湖项目建设,在三亚河两岸建设清凉、通风的廊道,基于风环境模拟明确清凉廊道指引(zhǐyǐn)建设范围,提升廊道防洪排涝海绵韧性,适度加固防风林(fángfēnglín)带(dài),优化滨水植被(zhíbèi),依托清凉廊道贯通慢行碧道,利用行道树保证连续遮荫环境。

打造更多“清凉(qīngliáng)城市”街区

在(zài)海口市龙华区友谊国贸城,海口市民梁女士牵着小狗在半户外连廊下散步;在三亚市(sānyàshì)迎宾路(yíngbīnlù)路口的安全岛,遮阳棚让(ràng)行人舒心地等待绿灯;在儋州市环湾新区邻里中心广场,绿植墙和雨棚遮蔽阳光,让游人收起了遮阳伞……

高温天气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海南人民享受户外生活、激活(jīhuó)城市“烟火气”的(de)脚步(jiǎobù)。为此,在“清凉城市”建设中,我省设计推介不同的“清凉城市”街区典型应用场景(chǎngjǐng),包括清凉居住社区、清凉公建街区、清凉开放绿地、清凉绿色交通等,结合城市更新、共享绿地、口袋(kǒudài)公园建设等对城市不同区域进行“微改造”,提高城市的舒适性、韧性和可持续性(kěchíxùxìng)。

在清凉公建(含商业)街区,通过落实适宜高宽比、立体步行网、隔热外立面与热辐射吸收措施,实现公建街区凉爽透风。比如友谊国贸城参照骑楼的(de)设计理念,沿着原有建筑(jiànzhù)边缘(biānyuán)加(jiā)建有盖顶棚,在分散(fēnsǎn)的建筑二层之间架设盖廊桥,构建商业建筑之间的立体连接网络,形成活力连续的遮荫步行空间。

在清凉开放绿地区域,提倡利用冷空气(lěngkōngqì)循环、水资源蒸发、乔木遮荫、热辐射阻隔,营造舒适的清凉绿地系统。比如正在建设中的南渡江(nándùjiāng)河口右岸生态(shēngtài)修复项目,通过修复现状驳岸、湿地,构建与城市(chéngshì)相连的生态连廊,保护城市大型自然冷源,以及河口右岸水系、绿地等滨江(bīnjiāng)开敞空间,形成沿南渡江海口段的城市通风廊道。

为支持和鼓励更多城市(chéngshì)在建设项目融入“清凉城市”建设理念和内容(nèiróng),我省各相关部门也连续出台与“清凉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比如《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明确住宅建筑底层设置架空层用作通道、布置绿化小品、居民休闲设施等公共开放(kāifàng)空间的,其建筑面积不计入计容面积;《关于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tíchū)对(duì)原有(yuányǒu)建筑加装连廊、电梯等配套设施,允许增设的地上停车库、配电房“下改上(gǎishàng)”等不计入容积率。

全面建设绿色低碳(dītàn)城市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xià),高温热浪已(yǐ)成为环境挑战,长远来看,能解决的有效办法就是降碳。在“清凉城市”建设中,海南全面融入绿色低碳理念,积极(jījí)“碳”索城市降温的策略。

位于(wèiyú)海口江东新区的(de)海南能源交易大厦,每四层楼即有两个户外空中花园,在楼中办公如同置身植物海洋。建筑(jiànzhù)外立面采用外循环双层呼吸式幕墙系统(xìtǒng),相比单层的玻璃幕墙降低62.4%的热量(rèliàng),超白玻璃透光率达到91.5%以上,能降低整栋建筑的热量损失和采光成本,保持室内舒适度。

近年来,海南通过采用绿色建材、绿色建造方式建设“会呼吸”的(de)绿色建筑(jiànzhù),让建筑本身实现节能减排。2024年,全省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bǐ)已达到90%以上。

汽车(qìchē)尾气是碳排放“大户”。海南(hǎinán)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助推新能源汽车市场“升温”,实现(shíxiàn)城市碳排放“降温”。2024年,海南省推广新能源汽车12.2万辆,同比增长17.7%,完成(wánchéng)年度目标的122%,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shèntòulǜ)全国第一‌‌。

“海南‘清凉城市(chéngshì)’的(de)建设,是在充分借鉴新加坡、纽约、广州(guǎngzhōu)等地规划建设经验下,系统梳理我省气候条件(tiáojiàn)与城市建设特点推进的,旨在有效降低炎热气候对海南经济和社会的不利影响,提升城市街区活力,着力改善城市形象。”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专项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jièshào),到明(dàomíng)年底,我省将建设一批小(xiǎo)切口、见效快、有温度、可复制的示范性项目,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和案例,并在全省范围逐步有序推广“清凉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宜居度。(海南日报(hǎinánrìbào)海口6月9日讯)

盛夏来临,海南城市如何消暑纳凉?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